上信校:锚定技艺,追求极致

来源: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时间:2024-10-28

1_副本.jpg

10月25日至27日,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职组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赛项在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开赛。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选手赵天磊、姚鹏飞、程潇瑶、苏耀,在教师张磊、宫海兰的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拔得头筹,勇夺金牌。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升级后,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赛项由个人赛升级为团体赛,要求自主确定参赛名称、自主设计参赛项目、自主选择竞赛设备,取消赛项规程和专家组,不指定竞赛设备与平台。赛项的呈现方式、评分规则、奖项设置发生重大变化。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技能要点完成自选工作任务,按团队成员分工协作使用相应设备完成各项技能操作,同时进行现场讲解,1小时内完成。技能要点涉及产品数字化模型创建、机构分析计算与部件优化设计、增减材加工验证、编写装配指导文件等。全国实际报到队伍65支,共226名选手参赛,赛项难度大、要求高,重点考察参赛学校产教融合视域下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

自9月30日接到比赛通知起,学校迅速响应,组建参赛团队,深入研究大赛相关文件,精心策划参赛方案,开展赛前模拟训练。备赛期间,学校领导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规划。智能制造系、教学运行中心等多部门紧密协作,动员所有可用资源与力量,全力以赴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在新疆比赛期间,校长葛睿亲临现场,为选手们加油鼓劲,提振他们的斗志和信心。

pt1.jpg

4_副本.jpg

荣誉背后,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3年94天的坚持与努力。

“一师、一生”备赛 筑梦之旅启程

2021年5月15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产品设计与创客实践赛项重新回到竞赛序列,指导教师张磊接到备战202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的竞赛通知,一直将技能竞赛当做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的张磊得知,该赛项(原工业产品设计赛项)作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优势金牌项目重回高水平竞赛梯队,即将成就信校人的梦想。通过遴选选手,临时借用训练设备、场地,开启了“一师、一生、零设备”的第一次备赛,经过短期强化训练,顺利通过上海市选拔,代表上海市参加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浙江永康),开启第一次圆梦行动。

备赛时间短、任务重。“一师、一选手”组合,通过精心准备,积极借用先进设备,主动请教高水平团队,并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展开了高强度的专业训练。经历21个夜以继日刻苦备赛后,2021年6月15日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2/32)。虽然实现了预定获得奖牌的目标,但仍未达到预期,圆梦之路,重新起航。

更新设施设备、主攻关键技能

在备战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之际,训练设备得到全面更新、训练场地实现专有化,“一师、三选手”开始为期一年的备赛,以做到“熟、透、快”为目标,主攻赛项相关的关键技能。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学生封控在学校,而指导教师却封控在家中,手把手的竞赛指导模式转向线上备赛模式。此时,指导老师充当数据分析师与选手的心理咨询师,白天上课,晚上研究选手训练视频,成为比赛训练的常态。2022年8月30日,经历了赛前隔离,封闭办赛的选手在赛场上因心理变化出现较大时间偏差,虽整体得分有所提升,依然是三等奖。

技能水平提升 综合能力培养

为此,教练团队专门学习研究学生心理变化,制定科学选手选拔方案,遴选适合该赛项的选手;依据选手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学习借鉴优势团队训练考核评价方法,做到天天有测试,周周有模拟,提升选手的技能水平、抗压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养。凭借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产品设计与创客实践赛项第一名的成绩入围国赛。伴随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重新遴选赛项名称更改为“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竞赛时间大幅压缩、样题难度大幅增加,训练效率成为本次竞赛的决胜因素。为此,团队在2023年整个暑假期间争分夺秒抢时间、赶进度,提升训练效率。在2023年8月17日的比赛中,选手状态稳定,但完成度没有达到预期,因时间不足失分,获得二等奖。这使备赛团队意识到平时的训练仍然存在盲区。

完备训练模式 训练成果突破

2023年9月,竞赛集训队训练方案得到全面升级,设施设备持续更新,备赛人数激增至14人,开启全程团队竞赛训练模式。通过模拟竞赛养成选手决断、得分的能力,训练成果取得较大突破,形成行业赛、金砖赛练兵,省赛、国赛全力以赴的梯队备赛模式,成立产教融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作室,通过企业项目实战提升技能水平,全队在各级各类数字化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比赛中取得较大突破,如:金砖国家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赛项师生参赛多次取得一等奖等等。2024年上海市选拔赛选手速度、决策能力均大幅提升,赢得同行的赞许,顺利入围国赛。

重归竞赛巅峰 圆梦新疆石河子

2024年9月30日,教育部发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升级的赛制,凸显了以综合能力展示为主取代以技能熟练度训练为主的考评特征。抢时间、抢效率成为圆梦的关键,2024年10月4日,凭借学校产教融合优势项目《储能充电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开发成为参赛项目载体,以节能环保助力国家能源转型为项目背景,聚焦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完成储能充电机器人的数字化设计与开发任务。最终依托真实校企合作项目、扎实的技能水平、优质的团队协作、众多设计重新获得评委认可,以小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金牌,圆梦石河子,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重回职业技能竞赛第一梯队。

pt2.jpg

选手感悟:逆境中成长,从技能挑战到荣耀加冕

赵天磊:在不断的自我坚持及老师、队友的激励下,我逐渐找回了信心,开始更加专注于比赛本身,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

比赛过程中,通过大家相互补台,解决了问题,这让我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这不再是一个人的比赛了,需要的是整个团队互相激励,共同解决问题。

比赛获得的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团队协作进取的高度认可。我们要衷心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悉心帮助与耐心教导,也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充足资源和给予的充分信任。

我会将这次的成功作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更高的目标。我相信,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挑战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

 

姚鹏飞:接到比赛通知的那刻起,我暗自下定决心,此次比赛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望。备赛的日子里,熬夜加班成为日常。在此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可谓是步履维艰。比赛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大家迅速调整状态,磨合默契。但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调整,我们最终攻克了难关,取得了理想的设计成果。最终,我们获得了金奖,这不仅是对团队实力的有力证明,更是对每一位队员辛勤付出的肯定。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进步,更像是一盏指引我未来前行方向的明灯,激励着我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同时,我还要感谢学校、老师以及项目组成员,感谢你们给予我的信任与包容。

 

程潇瑶:这次获奖真是百感交集。从开始备赛到比赛一共就半个月时间左右。我肩负的任务,是将艺术理念转化为实体创造,具体涵盖整体外观的手绘设计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减材加工。起初我对这个加工任务专业技能一点都不熟悉,只能在短时间内对机床进行熟悉和学习。我全身心投入机床操作学习,研读相关书籍,还帮助队友共同分析衍生设计不尽完美的缘由。同时,我们还要练习演讲,每天和队友们一起练习到凌晨。这次获奖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感谢指导老师们对我们的帮助和教导,感谢学校给我们的充足资源和信任。这次获奖不仅仅是我的一种进步,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朝着目标不断奋斗。


苏耀:10月对我而言是竞赛之月,前半月我投身于双创比赛,后半月则全力备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于技能大赛的赛制发生变更,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加入我校“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项目组。

我很感谢项目组的所有指导老师,以及学校给予的大力支持。他们给了我这个从创赛选手转型为技术选手的宝贵机会。曾经的我,在这个领域完全是个技术小白,而如今的我已然成长为一个能够自主进行3D建模、3D打印的技能型人才,诠释了以赛促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力量,也深刻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常言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遭遇了数不清的困难与挫折,但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在我看来,相较于奖项,更为珍贵的是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的过程,是在那短短十五天里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美好回忆。

最后,我依旧满心感激。感谢学校、老师以及项目组成员给予我的信任与包容,而奖项,无疑是对我们努力成果的一种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