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降温了,赶紧加一件衣服!”“中餐够不够?合不合口味啊?”“一定戴好口罩啊!”这些“婆婆妈妈”的叮咛每天在校园里滚动“直播”,没有疲倦,也没有停止,他们就是非常时期留校值守的珠峰“班主任”们。班主任是各行各业中最小的主任,却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承担着最艰巨的工作任务,发挥着建班育人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所拥有480多名西藏孩子的学校,班主任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还是孩子们心中最亲爱的上海“阿爸”“阿妈”。
默默的坚守
近期,上海疫情来势汹汹,校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平安,让远在4000多公里外的480多个家庭放心,在上级领导的精准指导和关心关怀下,学校班子超前决策、有序指挥,第一时间启动封闭管理,迅速组建留校值守团队,保障校内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有序。
在这一关键时刻,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顾斌、何堤、宋丽华、常林彬、丁景辉、赵国鑫、王浩然7位第一批“不离开”的班主任选择留在学校。顾斌家里有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的老人,他从没提过任何困难;
何堤、赵国鑫、王浩然虽是年轻教师,但也冲锋在前,毫不退缩;
宋丽华担心回家有被封控的不确定性,毅然决然地选择早早入住学校;
常林彬、丁景辉家里有幼小的孩子和年事已高的老人,紧急时刻只能将其全部托付给爱人。
任务面前,他们没有一丝犹豫、推脱,没有一句抱怨、责备,因为在他们心里有更多需要照顾和守护的“孩子”。就这样,第一批“不离开”的班主任大多已在校坚守近20天,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上班下班,默默坚守着,从未缺席,他们的身影构成了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
最美的逆行
3月18日,一接到学校将由“准封闭”转为“封闭”管理的通知,王焕芳、徐锦锦、陈燕、章洁琼4位班主任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召必回”的校园值守团队,充实到了校内西藏班管理力量中。
离家前,为保证在家上网课女儿的基本生活,王焕芳老师急急忙忙包了一冰箱“爱”的馄饨;
章洁琼老师给老公留了任务小清单,详细描述女儿练习小提琴的步骤,只为弥补妈妈不能在家陪伴两个年幼孩子的缺憾。
到校后,两位妈妈每天都会经历“家里孩子哭着找妈妈”的场景,在对家里宝贝稍作安抚后,却仍坚定地留在学校“大宝贝”们的身边。徐锦锦老师与老公异地,只留儿子一个人在家,因小区封控家里早已断粮,徐老师心里满是牵挂,但也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此时她更放不下班里的36个孩子。
陈燕老师父母年事已高,老公从事疫情防控消杀工作,儿子被封闭在学校,因为疫情一家人被分隔在了上海四个不同的地方,她担心着年迈的父母,打电话时常常偷偷抹泪。
无私的奉献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班主任无法进校。很多“不离开”和“召必回”的任课老师走马上任,当上了特殊时期“代理班主任”,成了孩子们贴心暖心的“阿爸”、“阿妈”。他们事无巨细,每天从早上8:00到晚上22:00守在教室里,陪孩子一起上网课、做检测、吃饭、活动……他们有的婚期将近,干脆放下繁琐的准备全身心投入工作;有的年事已高,主动请缨加入带班看护团队;还有一直无微不至关心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藏文老师拉巴、华本和晋巴……他们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班主任”团队,撑起了特殊时期校内480多名孩子的管理工作,他们用自己无私的奉献呵护着孩子们的未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正是这些“不离开”和“召必回”的班主任,是他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践行“舍小家保大家”的使命和担当。他们每天超负荷运转,不仅落实班级防疫工作、常规管理,还时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做好学科教学……他们中很多人晚上休息不好,眼睛肿了、腿也肿了,但他们每天都笑嘻嘻、乐呵呵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用自己的大爱和奉献书写着民族教育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