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联盟之力 落援疆之实
——沪喀协同培养南疆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时间:2020-10-27

    案例简介:

    援疆是国家战略,教育援疆是援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南疆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能力弱、“五个认同”意识薄、实践教学推进难、师资队伍教学能力低的现状,2013年沪疆两地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共同组建全国首个教育援疆职教联盟——上海-喀什职业教育联盟。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导、行企参与、社会协同”,共同配置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就业资源,首创快速提高育人质量新平台、构建自主发展长效新机制、打造合作育人新途径,形成协同人才培养链,建立扎根南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职业教育体系,使教育援疆能够落地生根,破解了以往教育援疆中存在的援疆成果无法在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解决了中央特别关心的教育援疆、精准脱贫问题,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援疆是国家战略,教育援疆是援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2011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三所中职校承担“新疆内地中职班”(以下简称“内职班”)培养任务。针对南疆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能力弱、“五个认同”意识薄、实践教学推进难、师资队伍教学能力低的现状,2012年开展跨地域职业教育联盟建设的探索,制定《上海-喀什职业教育联盟运行方案》等系列文件。2013年沪疆两地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共同组建全国首个教育援疆职教联盟——上海-喀什职业教育联盟(以下简称“沪喀联盟”)(见图1)。

图1:沪喀职教联盟组织架构

    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导、行企参与、社会协同”,共同配置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就业资源,首创快速提高育人质量新平台、构建自主发展长效新机制、打造合作育人新途径,形成协同人才培养链,建立扎根南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职业教育体系,使教育援疆能够落地生根,破解了以往教育援疆中存在的援疆成果无法在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解决了中央特别关心的教育援疆、精准脱贫问题,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五年来,沪喀联盟平台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为突破口,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实现两地职教管理干部、教师深层互动交流,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度融入“五个认同”意识,形成跨域、多民族、多单位深度协同的育人新路径(见图2)。

图2  沪喀联盟协同育人路径图

    一、有效做法破解难题

    (一)搭平台建机制,解决教育援疆落地生根的问题

    针对地域文化差异大,组建联盟,制定与之匹配的联盟方案、章程、机制、制度,服务于“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再培训”沪喀两地协同培养人才的闭合系统,有效解决南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二)因材施教,解决快速提升语言水平的问题

    针对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基础弱,联盟聘请语委和民族教育专家指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攻克国家通用语言关;通过语言测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一对一”结对、“点对点”辅导、“线上线下”学习、汉族学生志愿者等方式为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提供帮助;营造“寓教于乐,学用结合”语言学习氛围,内职班学生半年内通过HSK(四级)语言水平测试。

    (三)德技并修,解决教学过程中融入“五个认同”教育的问题

    针对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意识薄弱,通过国学经典进校园、红色教育进课堂、非遗项目进社团,将“五个认同”教育渗透到语言学习、专业技能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联盟聘请专家指导学生利用新疆当地戈壁滩风砾石制作江南山石盆景;民族学生旗袍盘扣作品代表中国在米兰世博会展出,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个认同”引领民族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产教融合,解决学生实践教学推进难的问题

    针对南疆产业基础薄弱,校企合作松散,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整合跨域企业资源,引入沪疆优质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面向生产活动的实训项目,落实两地工学双向对接,开展异地“现代学徒制”、上汽通用“AYEC”项目等,推行“做学一体,工学交替”,推进深度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实践教学,为南疆产业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五)“鱼渔双授”,解决快速提升南疆教师队伍能力的问题

    针对教师任职能力弱的问题,联盟成员单位以“国家示范校”、“省级示范校”、“精品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开发等项目引领,整合优质师资资源、企业资源,采用长短期培训相结合、“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以及远程实时互动教研等学习方式,促进双方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教学水平相长,实现跨域传、帮、带。通过一批知名职教专家引领,能工巧匠结对,国际培训项目等多种途径快速提升南疆师资队伍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实施过程彰显创新

    (一)组建全国首家援疆职教联盟育人新平台

    作为全国首家援疆职教联盟,突破区域限制,促进联盟各类资源整合,建立“联盟专家资源库”,设置服装、机电、燃气、汽车、德育“联盟五大专业分会”,联合人社部门设置“联盟就业促进中心”。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联盟运行管理机制、两地资源共享机制、实习就业管理机制等。通过针对南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实施有效帮扶、实现“鱼渔双授”,为两地职业教育发展、合作育人提供保障。

    (二)构建促进新疆职教自主发展长效新机制

    形成发展共同体,帮助新疆地区职业教育自主发展。沪喀联盟协同各方资源,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助力攻坚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帮助新疆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三)打造跨域多民族多机构合作育人新途径

    建立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就业服务组织等多元参与的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通过汇聚沪疆两地优质企业资源、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共同体,推进深度产教融合,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等,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实现跨域、多民族、多机构合作育人。

    (四)形成服务定向聚焦融合协同人才培养链

    人才培养“三服务”:服务一带一路,服务脱贫帮困,服务就业创业;

    招生就业“三定向”:定点招生、定位培养、定向就业;

    课程设置“三聚焦”:聚焦民族团结教育,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聚焦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三融合”:课程共研、师资共享、基地共建。

    三、职教帮扶亮点纷呈

    (一)学生综合素养、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沪喀两地2万余名学生受益,南疆当地学校就业率从2013年的60%提高到2017年的80%,学生 “五个认同”意识显著增强,2名维吾尔族学生现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实现新疆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金牌零的突破,共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6枚,1名民族学生入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集训队;内职班学生半年国家通用语言HSK(四级)过关的突破。

    (二)学校办学提质增效服务社会

    沪喀两地31所院校受益,共计5所学校完成国家示范、省级示范校建设,新建专业20个,打造5个重点专业,专业实训室新增125个。组织首次全疆中职校长培训班,来自13个地州111名校长和管理干部参加,占全疆中职校的76%。

    (三)产业亟需技能人才有效填补

    校企合作企业从80余家增加到218家,聚焦产业人才培养空白新增 “服装设计与工艺”、“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共计培养4000余名,解决重点产业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实现互惠双通。

    (四)家庭获得感显著增强

    “联盟就业促进中心”服务南疆学生就业和创业,内职班学生中90%来自农牧民家庭,毕业生年均薪资达4万余元(南疆四地州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2万余元),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3%的学生自主创业,最高年收入近20万元。

    全国政协、教育部、新疆自治区政府、上海市政府等领导高度肯定联盟工作。中央媒体采访团就沪喀职教联盟推进民族